汽车智能化配置“过剩”,能用到的很少,网友怼:加价工具!
作者:杰哥编辑发布时间:2021-11-29分类:智能设备浏览:828
不论是汽车厂家还是汽车媒体,近些年来都在大肆宣扬智能化配置,认为当下的汽车早已不是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还将承担起第三空间的重任。就如车企宣传的那样,能不能够实现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有没有智能座舱、智能交互,都是左右消费者购车的关键点。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可以明显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特别是合资车企,在对旗下车型进行升级换代时,往往都是将升级的重点集中在外观以及配置上,而以前,升级换代的重点往往都是在三大件方面。相比智能化配置而言,对汽车三大件的研发往往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就以发动机为例,现在的合资车企很少在发动机领域有突破,无论是换代还是改款基本上都是在吃老本。一方面是主流合资车企的发动机足够成熟,另一方面也是很多汽车豪强现在基本上都不会对发动机进行过多的研究。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在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传统内燃机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车企的发展重心自然就集中到了新能源领域。
另一方面也是成本问题,现在的发动机技术已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就以热效率为例,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诞生时,搭载的发动机热效率仅26%。经过对发动机一百多年的专研,期间花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现在发动机热效率超40%就已经是行业顶尖,更多车型的发动机热效率都是在30-38%之间。热效率每提升1%背后都要付出大量的汗水,而这提升的1%热效率,并不会带来太大影响,这也就是主流车企不再对发动机展开过多研究的主因。
反倒是所谓的智能化配置,在这方面的升级就容易得多,背后付出的成本也不大,毕竟在成本的背后有消费者为其买单。同时在对车内的设计上,最明显的改变就是中控尺寸越来越大,车内物理按键越来越少,这就是所谓的科技感。
但科技感有了,却牺牲了实用性。比如空调按键,我们已经习惯了使用传统的物理按键对空调进行调节,而现在不少车都将物理按键取消,想要调节空调就必须要在中控上进行调节。如果是在静止时,这样的调节方式并不会有什么不妥,但在行驶时想要调节空调,由于没有了物理按键,无疑是增大了安全隐患。
这时肯定有人就会说了,不是有语音识别控制吗?没错,现在汽车上所配备的AI语音基本上都能实现对空调的控制,但用户对这项功能更多的是在拍视频的时候会使用。相信有不少朋友跟小编一样,几乎不会用到车辆的语音识别控制功能。这是一个习惯问题,同时也是对语音识别控制的不信任,真实的语音识别率远低于厂家所宣传的那样。
而在智能驾驶方面也是如此,现在最常见的就是L2级自动驾驶辅助,厂家所宣传的是可以有效减轻驾驶员的驾驶疲劳,可事实呢?L2级自动驾驶辅助一般都只适用于高速公路,开过高速公路的朋友都知道,高速公路驾车是非常枯燥且无聊的,很容易打瞌睡。而L2级自动驾驶辅助呢?通常情况下是不用踩刹车、踩油门和控制方向的,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在使用L2级自动驾驶辅助时,驾驶员注意力也必须高度集中,不仅不能解放双手也不能解放双脚,这难道不是鸡肋吗?反倒还让枯燥的高速公路行驶变得更加枯燥了,困意也就更大了。
在大多数人看来,开高速根本就用不到什么L2级自动驾驶辅助,有个定速巡航就足以,对于新手来说,可能还需要一个车道保持辅助,但L2级自动驾驶辅助完全就是鸡肋。
另外就是价格问题,别看现在汽车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厂家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但是汽车厂家所重点宣传的智能化配置往往在高配车型上才有搭载,而绝大多数消费者在买车时最终选择的都是中低配车型,这一点在合资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所以绝大多数智能化配置在实际生活中,是无法享用到的,对于用户来说真正实用的配置也就驻车雷达、倒车影像以及定速巡航。
像是L2级自动驾驶辅助、自动泊车入位、语音识别控制、地图导航等配置,都是中看不中用的存在,同时还拉高了车辆的售价,毫无性价比。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现在的汽车在体验上相较于百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对于汽车来说,其本质就是满足人类的出行需求。想要真正将车辆做到完全智能化,就必须实现无人驾驶,而要想实现无人驾驶,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以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几项常规配置就足以,其它的只不过是噱头而已。
- 上一篇:人工智能“颠覆”汽车,可持续发展还看芯片
- 下一篇:进口保温柱塞式计量泵
- 智能设备排行